
随着全球能源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油田数字化交付已成为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全面介绍油田数字化交付的概念内涵、技术体系、实施路径以及典型应用案例,并探讨其对油气行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模式的深远影响
文章目录
数字化交付的概念与背景
油田数字化交付是指在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将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以标准化、结构化的形式进行移交和管理的过程。这一概念源于油气行业对工程建设数据资产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迫切需求。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SY 01015—2022《油气田地面工程数字化交付规范》将数字化交付明确定义为"以数据资产化为核心,覆盖油气田地面工程新建、改/扩建、已建工程和生产检维修业务,对数据采集、存储、交付、管理和孪生体构建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的数据管理过程"。该标准是中国石油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背景下制定的一项重要规范,旨在促进智能油气田数据生态体系的形成。
数字化交付的兴起主要基于三方面背景:一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海量工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油气行业降本增效压力,传统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数据孤岛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国家政策引导,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油气绿色低碳开发利用"。
数字化交付的技术体系与标准规范
核心技术组成
现代油田数字化交付技术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数据采集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物联网设备、三维激光扫描等,实现工程现场数据的全面感知和采集。如"海洋石油123"FPSO通过8000余个数据采集点实现生产数据的全面感知。
- 数据传输技术:利用工业互联网、5G、卫星通信等技术实现海陆数据实时传输。中海油发展的"海精灵"边缘数据中心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再通过海陆通讯链路传输至陆地智控中心。
- 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云平台、数据湖等技术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库。长庆油田构建了"数据湖",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深度挖掘。
- 数据分析与应用:包括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算法、可视化等技术。数字孪生技术被应用于"海洋石油123"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健康管理,创造了FPSO的数字"克隆体"。
标准规范体系
中国石油Q/SY 01015—2022标准是当前国内油气田数字化交付的核心规范,其技术特点包括:
- 覆盖油气田地面工程全业务类型(新建、改/扩建、生产检维修)
- 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生产运行智能化场景
- 规范了数据采集、存储、交付、管理和孪生体构建等重点环节
- 建立了手工录入、模板填报和接口交付三种产业链数据交付机制
该标准被专家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其实施为油气田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西南分公司作为该标准的主编单位,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以数字化交付为核心的10余项工程项目,包括"长宁页岩气50亿产建工程数字化工程"等示范项目。
数字化交付的实施路径与项目管理
实施方法论
油气田数字化交付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工具支持。根据实践案例,主要实施路径包括:
- 项目策划阶段:根据明确的交付物清单,按工程对象的层级划分和数据交付要求创建资源库数据结构。可结合Primavera P6等项目管理软件进行系统化应用。
- 设计阶段:综合考虑设计、采购、施工WBS划分结构和项目实体建设的进度计划,创建数字化交付WBS结构及进度计划,并分配资源项。
- 实施阶段:根据项目进展更新、反馈项目计划数据和偏差情况,配合项目进度、质量控制措施对相关管理过程进行调整。
- 交付与运维阶段:完成数据验收和移交,建立持续更新机制,确保数字化交付成果能够支持后续的智能化运营。
关键成功因素
从多个成功案例中可总结出数字化交付项目的关键成功要素:
- 高层支持与跨部门协作:数字化交付涉及设计、施工、运维等多个部门和专业,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 标准化与规范化: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交付规范是确保数据质量和使用效率的基础。
- 技术工具配套:需要配备适合的软件平台和工具链,如杰瑞石油开发的"杰瑞装备IOT平台"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分析。
- 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交付综合了业务和IT知识,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典型应用案例与效益分析
海上油田智能化案例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我国首艘全新智能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23"是数字化交付的典范案例。该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
- 通过8000余个数据采集点实现生产数据全面感知
- 采用"海精灵"边缘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预处理和传输
-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FPSO数字"克隆体",实现海陆协同管理
据海油发展副总经理王伟介绍,这种智能化设计改变了传统的运营模式,将有效提高作业效率20%,降低生产运营成本10%以上。在绿色低碳方面,"海洋石油123"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每年可节约照明用电30%,相当于每年节约原油2575.44桶、标准煤46.2471吨。
陆上油田数字化案例
长庆油田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效:
- 油水井、场站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 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工况自动诊断、远程集中监控、现场智能巡检、生产智能优化
- 2007年至2023年,油气产量当量增长2倍多,油气水井数增长300%,用工总量保持不增,人均劳动生产率翻一番
长庆油田还获得了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国家标准(DTMM)"四级"证书,成为全国首批、中国石油首家、油气开发行业首个获得该认证的企业。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当前主要挑战
尽管数字化交付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共性挑战:
- 数据质量问题:非结构化数据交付范围难以控制,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保障存在难度。
- 系统集成难度:需要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实现多系统、多平台的数据融合。
- 标准执行差异:不同项目、不同单位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影响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 安全和隐私问题:随着数据集中度和共享度提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新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实践和技术演进,油田数字化交付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将更深度地应用于数据分析、异常检测和决策支持。
- 数字孪生广泛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将从设备级向系统级、油田级扩展,支持更全面的模拟和优化。
- 标准化体系完善:随着Q/SY 01015—2022等标准的实施,将形成更完善的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
- 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交付将更强调与后续运维阶段的衔接,实现真正的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
- 绿色低碳融合:数字化技术将更紧密地与节能减排目标结合,如"海洋石油123"的能源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