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数字化转型案例:新疆油田数字化建设成果展示

新疆油田数字化转型原理图

油田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也称作数字油田建设。通俗来讲,数字油田就是把现实的油田数字化,在计算机上虚拟展示,实现在计算机上研究和管理油田。新疆油田深耕数字油田智慧油田建设,可喜可贺的是,新疆油田数字化建设已取得七项荣誉,数字化转型已初具规模

数字油田建设内容包括网络、数据、系统、标准、管理等五个方面。网络就相当于公路,公路建好后,就要运输“数据”、“指令”这些货物,这就必须有运输的车辆“系统”,以及相应的标准、制度和规则,同时还要有配套的管理队伍。五个方面必须整体规划、协调发展。

新疆油田数字化建设已取得七项荣誉:1.数字油田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名单;2.荣获全国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优秀示范单位;3.荣获工信部两化融合优秀实践奖和自治区两化融合先进集体;4.连续多年荣获中国石油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5.中国石油数据中心落户新疆油田,并成为国资委33家A级共享数据中心;6.获得软件著作权数量近百项;7.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

档案资料数字化

众所周知,油气勘探是投资大、风险大的行业,开展油气勘探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并在这些资料和数据中寻找石油。油田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油田的宝贵财富——历史数据信息化!1993年,新疆油田大规模的历史数据建设工作成为奏响数字油田凯歌的序曲。

数据是数字化油田建设工作的基石,没有数据,数字油田就无从谈起。数据建设对于信息化来说,就如同砖头与大厦。盖房子需要砖头,而建成数字油田这座“大厦”的“砖头”就是各类丰富而全面的数据。
克拉玛依油田最早的资料是1941年在独山子油田采集的,不少资料是俄文的,输入数据前必须让有既懂俄语知识还要技术经验丰富的人员翻译整理资料。在当时计算机还不是很普及的情况下,要查找、整理和录入这些历史资料,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1993年,新疆油田动员了油田所有勘探开发专业的作业公司、采油厂、研究院和机关相关业务处室参与数据建设,成立勘探数据库项目组、开发数据库项目组和经营管理数据库项目组研发信息系统,开展了数据库技术在油田勘探领域应用的研究,这场浩浩荡荡的数据建设工作一干就是10年!此后,完整齐全的数据一直支撑着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工作阔步向前!

立体网络覆盖全油田

新疆油田网络始建于1996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高速、稳定、安全、可管理、全覆盖的油田网络,形成了“两环一星”的传输网络架构。已建成的传输光缆2199千米,接入了196个重点生产站库和70余家二级单位;3万多口采油井通过无线网络将第一手的生产信息传入系统;探井施工现场也通过卫星信道接入油田信息网,形成了地面光缆、空中无线、天上卫星的立体通信网络体系,覆盖全油田各个节点。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有效地降低了信息安全风险,保证了油田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中国石油新疆区域网络中心,为中国石油下属新疆境内的8家地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接入和应用服务和支持。新疆油田数据中心还支撑着整个集团公司信息化网络的正常运行。

油田信息应用平台上线

建设数据是为了应用。要有各种系统把数据运送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一套一套系统去建设时费力投资大。通过不断研究和探讨,研究人员发现,信息系统的应变能力是影响系统开发并成功应用的关键,开发相对通用的信息平台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就是说要建一条生产线快速高效地生产应用系统。这条生产线在满足用户常规需求的基础上,在跟随用户需求的变化中,保证80%的主体不变,用灵活变动的部分去对应广大用户。

1999年,平台1.0版发布了,虽说还不太稳定,但也根据各级部门的业务需求定制完成了24套不同专业的信息系统,特别是2000年5月,油气勘探生产信息系统破茧而出。该系统开始在中国石油各大油田全面推广应用,为中国石油总部统一了数据模型和技术规范,建立了从生产作业现场直到总部的数据传输体系,实现了企业级的数据共享。这项成果的取得为新疆油田领导和信息人员打入了一剂强心剂!采用一体化平台定制,目前已建成由15个板块、130余套应用系统组成的数字油田应用软件体系,覆盖了勘探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油田业务全过程,实现了业务办公计算机化。其中48套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勘探与生产指挥系统、勘探生产信息系统,油气水井生产管理系统、数字盆地系统等在中国石油各油田推广应用。

油田信息标准体系

统一的标准体系是实现油田信息共享的基础。新疆油田信息标准建设经历了扩展、规范化完善和一体化整合3个阶段后,目前已构架起由专业数据标准、系统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与服务规范6大类、68个子类的标准体系。其中包括新疆油田牵头制定行业标准4个、集团公司企业标准6个。信息标准体系的建成,实现了新疆油田从信息采集录入、传输加载、系统开发、网络建设、信息安全到信息运行维护全过程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数字油田应用效果

数字油田把现实的油田搬到了计算机上,实现了在计算机上研究和管理油田,主要效果如下:
1.实时监测现场:现场的井、站库和装置实时数据传输发布。2.全面掌握信息:及时获取最新、最全、最准的生产情况。3.支持油田研究:为研究工作提供快速和丰富的数据资源。4.便捷业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业务工作在计算机上进行。5.辅助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经营信息,辅助决策。

实例1-数字油田的应用首先解决了“点多线长,现场生产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协调指挥困难”的难题。以前,在戈壁和沙漠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通信手段,一个勘探队伍几十人、上百人在一口井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临时拉根光缆或电话线都不合算。现在决策层和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能够直接面对生产一线,第一时间掌握最原始的信息和生产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如探井钻井现场安装有能实时采集数据的自动化装置,采集的数据有几十种,通过卫星每6秒就传回一次,专家不用去现场,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研究分析现场资料。

实例2-数字油田的应用减少了野外的工作量,劳动组织模式由“定岗值守、按时巡检”转变为“集中监测、无人值守、故障巡检”的新型生产模式。以前的采油场景大家应该还有印象:两三个人或徒步或骑自行车,带着资料本提着小桶去野外巡井,采油工又多为女性,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现在有了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化仪器仪表,终控室设在石油基地而不是沙漠,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就能控制和观察各个油井的生产情况。在现场只需要驻扎少量工作人员,发生问题随时开车到现场解决,改“巡”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改善了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同时也降低交通成本、规避了安全风险,工作效率更是大幅提高。

实例3-数字油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科研的工作效率。科研人员以前若要开始一个一年地研究项目,前期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就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这些资料全部在计算机里,研究专家发一条数据需求的指令,数据管理人员在3天内就能把所需全部数据传输到研究环境中,专家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而且不同专业之间也不用“接力赛”的方式,而是多学科高效协同工作。

留下评论